斯式小提琴和瓜式琴有什么不同?

瓜式小提琴一貫比較粗糙,工藝對稱不是那么均衡,材料選擇倒一般都比較好,但也有粗制濫造的作品,兩人的作品可以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斯特拉迪瓦里的作品主要銷售對象是教會、宮廷、貴族、皇室比較多,銷售價格比較高,所以工藝材料都不惜成本。

瓜式小提琴主要銷售對象是農(nóng)村的農(nóng)民演奏員,包括很多專業(yè)從事紅白喜事的猶太人樂隊,因為其銷售對象都是處于下層,所以工藝方面沒那么講究。當然所謂瓜奈利雖然大家都可能是認為只是瓜奈利,但瓜奈利其實是一個家族,瓜奈利也是非常著名的制作師,此外其家族還有幾位都是非常不錯的制作師。

斯式小提琴和瓜式琴有什么不同?
瓜奈利1743 琴型

斯琴的演奏范圍因為主要在室內(nèi),當時的宮廷和皇室能提供的演奏場地都不是那么大,況且當時人口沒現(xiàn)在那么多,所以都屬于小范圍演奏,對音量要求不那么高,對音色的要求倒是非常非常講究,而瓜式小提琴的銷售對象正好相反,在室外演奏對音量的要求比較高,對音色的美倒沒那么嚴格,所以當年的不足正好成為現(xiàn)在的優(yōu)勢。

斯式琴的特點是:

琴身上部較為窄而小,下部較為寬大,中部彎度稍深,不僅輪廓相稱,線條也美觀。琴板寬大平坦,弧度極微,中間厚,漸而向四周擴張地薄下去,邊部近側(cè)板處最薄,由于面板厚薄適度,所以極易振動。斯式琴發(fā)音強而有力,音響宏亮,音色優(yōu)美,傳遠效果極好。人們常用圓潤、含蓄、豐厚和純凈等詞句來形容它的音色。

瓜式琴的特點是:

琴板弧度不大,較為平坦,面板中間與四周的厚薄相差微小,琴身的上部和中部比斯式琴寬闊,中腰彎度較圓而不深。琴角也不象斯式琴那樣凸出,琴身下部較窄,音孔開得較長而式樣別致,琴頭較大而式樣雄壯,因為瓜式琴只重視琴的發(fā)音效果,所以琴的外表美觀上略遜于斯式,但琴板振動強烈有力,發(fā)音深厚宏亮,傳遠效果特好。

在獨奏中,兩種琴都是可以用來獨奏的。只是看你想要什么效果。 兩種琴都不適合于樂隊使用,因為,音量太大,演奏時在幾十把小提琴中很突出,所以都是獨奏的好琴,無分先后。 演奏瓜氏需要你去把它當武器,攻擊你的聽眾,就會有完美的效果。而斯氏就需要你把它當作一束玫瑰,用優(yōu)雅的方式獻給你的聽眾,才會得到完美。 深沉的樂曲,特別是多用G弦的樂曲就用瓜氏。華麗的樂曲就用斯氏。斯氏的琴,音色柔和,細膩,但低音還不夠深沉。 瓜氏琴,低音無比深沉,粗曠,奔放,但是高音就有一點毛糙,細膩不足。

斯特拉迪瓦里1715

斯特拉迪瓦里

在獨奏中,兩種琴都是可以用來獨奏的。只是看你想要什么效果。 兩種琴都不適合于樂隊使用,因為,音量太大,演奏時在幾十把小提琴中很突出,所以都是獨奏的好琴,無分先后。 演奏瓜氏需要你去把它當武器,攻擊你的聽眾,就會有完美的效果。而斯氏就需要你把它當作一束玫瑰,用優(yōu)雅的方式獻給你的聽眾,才會得到完美。 深沉的樂曲,特別是多用G弦的樂曲就用瓜氏。華麗的樂曲就用斯氏。斯氏的琴,音色柔和,細膩,但低音還不夠深沉。 瓜氏琴,低音無比深沉,粗曠,奔放,但是高音就有一點毛糙,細膩不足。

斯氏小提琴更適合古典音樂會的演奏家,如演奏巴赫、貝多芬、莫扎特等人的作品。而瓜氏琴則更適宜于演奏浪漫派、現(xiàn)代派音樂以及帕格尼尼一類的音樂。斯氏小提琴像一位貴婦,你接近她需要有鮮花與晚宴;瓜氏琴則需要你去攻擊它,驅(qū)動它,其本身就有一種等待引爆的熱力及攻擊性。其實無論斯氏小提琴或瓜氏琴,它們有其共同的聲音品質(zhì)之外又有其各自的風格特色。而演奏家本人的技術(shù)與風格也是一個重要的參數(shù)。

總的來講,斯氏小提琴發(fā)音傾向女高音,而瓜氏琴則傾向于男高音。斯氏小提琴在高音方面多點圓潤而低音多點含蓄,瓜氏琴在高音方面多點毛刺而低音多點深沉。斯氏小提琴偏亮,瓜氏琴偏沉。但是兩位大師都在他們的后期做出偏低沉的聲音。如要找他們的共同處,也許可以講:斯氏小提琴的后期有點像瓜氏琴,而瓜氏琴的前期更多有斯氏小提琴的傾向,盡管他們的琴的尺寸在各個時期都有些變化。在演奏方面,斯氏小提琴要求運弓有較好的控制,不能死壓;就像一個女人要多加呵護一樣。而瓜氏琴則需要較多力的運用,用演奏者蘊藏在心扉底層最真摯的感性震撼出琴弦最深沉的共鳴,則可將其能量發(fā)揮到淋漓盡致。瓜氏琴的弓弦接觸點要求更靠近琴馬,斯氏小提琴則相反。在配用的琴弦方面,瓜氏琴可用較粗的琴弦;而斯氏小提琴則宜于中性的琴弦。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