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故小提琴制作大師 Francesco bissolotti
Francesco Bissolotti生于1929年,1957進入Cremona小提琴制作學校,1961年畢業,師承Pietro Sgarabotto。 畢業后遇見了影響他很深的兩位大師Giuseppe Ornati及Ferdimado Garimberti(為兩顆星作家)改變了他的作琴風格。 1958年時Bissolotti遇見了Fernando Sacconi,開啟了他通往復興Stradivari的光輝時代的道路,Bissolotti除了為提倡內模法的先驅。 在提琴復興的歷史上是個不得不提…
-
聊聊小提琴的維修與保養
如何適當的保存小提琴? 好的小提琴不只是件樂器,更是一件藝術品,若保存的夠好,經過時間的洗禮會留下歲月的精華,而成就非凡且價值連城的老古董,因此可以將小提琴視為一項可以投資的資產,而小提琴如何保養得當是關鍵。 雖然因為現在的科技日新月異,修復小提琴已經沒有像往日艱難的修復手術般,但是小提琴還是會因為曾經的修復手術而讓價值大大折扣,因為木頭與聲音是直接的關系,而且共振不是只是木頭的表面會有影響,而是木頭本身的內部結構也會有直接的關系,只要木頭一有斷裂的情況,就會直接改變音色,也會直接的影響琴本身的…
-
兩把小提琴的故事
巴托洛梅奧·朱塞佩·安東尼奧·瓜尼里(Bartolomeo Giuseppe Antonio Guarneri)1698年出生于克雷莫納小提琴制作業。他的祖父安德里亞(Andrea)在尼古拉·阿馬蒂(NicolòAmati)的工作室當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Antonio Stradivari)的徒弟。據估計,瓜納里(Guarneri)在他的一生中生產的小提琴不超過250支,如今大約有150支得以存活。 他的職業生涯相對較短,因為最早由Guarneri創作的小提琴出現于1720年代后期,并于17…
-
古典時代音樂與巴洛克音樂的區別
隨著以前的演變,出現了一些重大的藝術變化,而另一些則是對先例風格的拒絕。定義古典時代音樂的大部分內容可以看作是對巴洛克時期美學價值和標志的拒絕。 GALANT或“敏感風格”音樂作為巴洛克和古典時代之間的墊腳石 巴洛克和古典音樂并存了一段時間。在巴洛克時期真正結束之前,音樂品味經歷了各個過渡階段。巴洛克晚期是一種稱為“洛可可式”的新藝術風格。洛可可式(Rococo)以更輕巧,更俏皮的風格脫離了巴洛克藝術。巴洛克藝術和建筑裝飾精美,裝飾華麗。 在音樂中,洛可可風格被稱為Galant風格或敏感風格…
-
世界各地的小提琴制作比賽
很多消費者在買小提琴時看到制琴師的簡介,有出現一些比賽的獎項時,常常有一些疑問,究竟這比賽的地位如何?在這邊就一些大家較常見的比賽和大家說明,當然不是全部的賽事,如果有什么遺漏也請大家多包涵;有些比賽改制或合併之類的就不再提出了,「不論任何比賽,琴內是不能貼標籤,不能烙印,琴身不能有任何記號可供辨識」。 一、意大利ANLAI制琴比賽: 每年舉辦,有區分新琴比賽和仿古比賽,仿古比賽又區分為”仿舊”以及”拷貝”組,參賽組也有青年組、專業組等等,讓制琴學…
-
東西方兩大小提琴巨掣,Weilerstein教授與?濱
全球藝術節(UAF)特邀茱莉亞音樂學院、新英格蘭音樂學院終身教授Donald Weilerstein首次直面國內青年小提琴家,和中國音樂學院管弦系主任黃濱教授一起告訴你中外名校如何培養真正的小提琴家! 兩位教授是東西方各自獨樹一幟的藝術家和教育家。Donald Weilerstein教授桃李滿天下,門下學生是世界各個樂團中流砥柱、比賽獲獎者、獨奏家。他接受UAF獨家邀請,首次特別針對中國學生揭秘考入茱莉亞的最真實標準!黃濱教授是多項世界頂尖小提琴比賽的最高獎金獎獲得者,是當代小提琴界非常重要的一…
-
伊薩依第二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
歐仁.伊薩依是比利時小提琴家、作曲家、指揮家。他雖然作品不多,主要為小提琴作品,但極具個性風格。大衛.奧伊斯特拉赫稱其為:“具有特殊的藝術價值、將小提琴藝術提高到了全新的高度、是繼帕格尼尼之后的又一位革新者。他豐富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充分挖掘了器樂的表現潛力。” 1923年,伊薩依創作了六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其中第二首是作者提獻給自己的好友、同為小提琴家的蒂博的。據說蒂博有一個從小就養成的練琴習慣:每天從巴赫的第三小提琴組曲Prelude(前奏曲)開始。刻板的訓練方式給小時候的蒂博造成了困擾。…
-
中提琴+小提琴=? 莫扎特給出了答案
這首小提琴二重奏作于1783年,共分三個樂章,第一樂章為行板,G大調,以奏鳴曲式寫成。第一主題在開頭以下行音階開始,經過部與第一主題相似,轉入D大調后小提琴先以弱音呈現第二主題,中提琴接替。呈示部結尾以強有力的16分音符分解和弦開始。 發展部開始采用新素材,不久出現分解和弦與音階組合,開始嚴格的卡農,從D大調發展到G小調,再回到主調。再現部與呈示部相同。第二樂章是慢板,C大調自由形式。開頭的裝飾主題先由小提琴呈現,中提琴接替后以十六分音符模進,小提琴細致的裝飾后再回到主調,在中提琴的和弦伴奏下呈…
-
提起法國小提琴學派,怎能錯過這位大師?
讓·馬里·列克萊爾(Jean Marie Leclair,1697年~1764年)巴洛克時期法國小提琴家、作曲家。他一貫遵循本國民族傳統的發展方向去努力,同時又吸收意大利小提琴學派早就運用的一些表現手段以彌補本國演奏藝術之不足,實際上他創作也好,表演也好,都把當時一些極其不同的流派融鑄成為一個互有呼應的整體。他在世時所享聲譽之隆實屬罕見,頌揚贊美之詞終生不絕于耳。 公認列克萊爾是運用奏鳴曲式得心應手無人能及的大師,法國學派小提琴協奏曲的創始人。他成功地借鑒了歐洲的所有民族風格。用筆寫下的音符幾乎…
-
巴哈以前的無伴奏大提琴作品
說到大提琴,可能會出現幾個名詞: Violoncello:從提琴家族(Violin family)發展而來的現代大提琴; Viola da gamba:屬于維奧拉提琴家族(Viol、Viola)的腿夾式古大提琴。 前者音色宏亮,后者渾厚低沉,因此有許多人在聆聽巴哈時期以前作品時,偏好選擇Viola da gamba系列樂器的演奏版本,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古樂派」。 今天來聽聽這張由古大提琴家Jordi Savall所演奏的,創作于17世紀、巴哈以前的無伴奏大提琴作品-《Les Six Suitte…
-
當代作品的理想樣貌-無伴奏大提琴作品-〈Sept Papillons〉
除了電子與后制作品,當代作品對于原聲大提琴演奏應該要有怎樣的思維或哲學性探討呢?在此我淺顯地使用芬蘭女作曲家Kaija Saariaho于2000年完成的的無伴奏大提琴作品〈Sept Papillons〉來談談我心目中理想的當代作品應該呈現的樣貌以及美學觀。 1.大提琴演奏技巧運用: 當代作品的創作時期,由于已經歷經了數百年西方音樂歷史并且累積了可觀的作曲理論及作品,因此對于一項樂器的演奏技法與極限應該更為寬廣。當代作曲家的使命之一就是妥善地運用這些累積下來開發完備的樂器音色來傳達他內心的理想音…
-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眾多版本,怎么聽?
大提琴,無疑是最適合用來獨奏的樂器了。 學習大提琴、或是喜愛大提琴音樂的人,幾乎都有聽過巴哈(J.S Bach)所作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這套作品。但是從二十世紀大提琴大師卡薩爾斯(Pablo Casals)錄制了全世界第一張完整錄音之后,累計到現在已有上百種版本錄音。而許多大提琴大師畢生也錄制了不只一次的版本,像是米夏.麥斯基(Mischa Maisky)錄了兩次、馬友友(Yo-Yo Ma)錄了三次,而史塔克(Janos Starker)更是錄了五次! 在開始聆聽這套作品的錄音之前,我們先來簡…

